京都・錢湯町屋

【母子屋】

我覺得京都的美,不只是街景,而是一個整體的美學
我不想做「修舊如舊」,而是希望老屋能在當代重生。建築應該是會呼吸的,用木頭、泥土、紙這些自然材料去構成,那是一種對生活最原始的回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李靜敏(錢湯町家・設計師)

藏身於京都的巷弄中的錢湯町家,將兩棟相連的傳統京町家重新梳理,轉化為兼具現代居住機能與歷史溫度的空間。
前方的母屋作為主要生活空間,一樓設有玄關、客廳、廚房,二樓配置臥室;
後方的子屋則延伸為獨立起居區,一樓為開放式客廳與吧檯,二樓設置塌塌米茶室。中庭串聯兩棟,讓光與風穿梭其間。


母屋的起居空間保留了原有結構中可延續使用的部分,如老木柱、屋簷鐵件與昭和時期的外燈,同時全面更換牆面、瓦片與結構,使建築重新獲得穩定。
在材料選用上,延續京都町家的傳統語彙:木、紙與泥土。白牆與天花板以和紙貼覆,灰色牆面則使用珪藻土。自然材料的組合,使整棟屋子能「呼吸」之餘,更能調節濕度與光線。


走進母子屋,一樓的玄關以階梯銜接水泥小檯,映入眼簾的是貫通至後院的開放視線。整體空間尺度親切,卻藏有細膩的收納與機能。牆面內嵌收納櫃,樓梯下設置儲物與吧檯區,沙發床可拉開成為臥室。二樓的茶室以圓拱門為入口,藍灰色的門片如同靜謐的畫框,映著柔和的自然光。
廚房選用窯燒磁磚與深色木料,配合黑色冰箱,營造穩重質感。樓上茶室以圓拱造型作入口,藍灰色拉門如畫框般框住光影,塌塌米鋪面則帶來靜謐氛圍。
照明部分,樓梯間懸掛兩盞燈具,夜晚光影交錯,形成柔和節奏。


外觀部分,正面仍保留了原有的鐵件與格柵,重新修復裝嵌;新舊木料在立面交錯,讓時間的層次以最自然的方式顯現。整體空間不大,卻處處體現「小而
美」的節制與純粹。
本次改造是對京都老屋精神的一次再詮釋。沒有刻意追求復古的姿態,而是以現代生活為基礎,延續職人手工與材料的真實感:圓拱拉門致敬傳統精神,卻
以俐落線條呈現;塌塌米房配上藍灰色門片,延續京都靜謐氣質;光線透過和紙燈具柔化陰影,使時間與生活交織。


這樣的共創回應了文化脈絡,也讓人重新思考:建築不僅是保存,更是生活再生的一種方式。
這不僅是一棟房子、一間民宿,也是讓歷史繼續存在於日常,讓居住成為與時間共處的方式。

空間性質

一樓:客廳、餐廳、衛浴;二樓:住宿空間

空間面積

一樓:64.38 ㎡ /19.5坪;二樓:43.83 ㎡ /13.3坪;戶外:9.88 ㎡ /2.99坪

主要建材

木構造、檜木、杉木、燒杉、橡木地板、和紙、硅藻土、鐵件、古材、瓦

應落位置

京都市上京区下横町233番地2

完工日期

2025年元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