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寛堂

【京都.襲園分館-京寛堂】

日本設計界的達文西黑川雅之在《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》一書中用〝微〞、〝氣〞、〝並〞、〝間〞、〝祕〞、〝素〞、〝假〞、〝破〞八個關鍵詞來闡述已深植在日本文化中美的概念。我們就用這八個概念來看身處於日本傳統文化中心京都的「京寛堂」。

 


「現在」的這個瞬間,蘊含著「過去」,也蘊含著「未來」,這正是「微」的真義。

  泉涌寺町家改造的複合式生活美學會所「京寛堂」位於東山區,周圍臨近泉涌寺與東福寺。一百多年的老舊町屋,藉著拆解原有室內外不堪使用的材料,保留結構與美學意識,重組建築外觀、室內空間規劃與室外景觀設計後, 把過去的建築與未來的活動整合在當下的空間中。


就是促使全體調和的關鍵所在。

  兩棟主建物,利用院落露地,把空間劃分成一側較公共區的挑高藝廊與廚房、茶室。和另一側較私密架高的和室休憩空間。兩棟建物之間利用大面玻璃,增加彼此的穿透性,再使用以杉木皮為底的圍籬種植高低疏密的景觀植物,使空間內外連結成一整體。


日本美學意識的整體是從細微之處開始發想,甚至細微處本身已經包含了全體所蘊含的概念,所以有可能將所有細節集中起來便會產生整體性。

  藝廊空間整體風格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相遇,由諸多設計細節中可一探究竟。從廚房吧檯利用杉木皮拼貼,搭配北海道手工卡榫木製大長桌,一旁是中國老地毯與丹麥經典家具、燈具。門片設計細節,找了當地藝術家所創作的陶燒把手,配上杉木皮門片。選用了現代化的金屬壁爐,用視覺與觸覺溫度襯托底部的土牆質地。物與物間各自獨立,卻互相連結並立著。


以留白的形式呈現。…代表的是某種空間或時間。

  從整理老舊町家建築的過程中,由細節與細節間一步一步在保存、更換與替代的過程,創造出新的空間。從建物外觀起始,藝廊屋頂瓦片的更新,重新卸下至隔熱土層,鋪上更新後的傳統瓦片「銀瓦」。瓦片中比較傳統的「燻瓦」,在燒瓦片的同時把顏色煙燻上去,所以瓦片從內至外都是銀色。是新與舊的完美交替。


日本房屋自然產生的逆光效果與陰翳文化,孕育了「祕」的美學意識。

  會所主入口藉著木格柵穿透出綠意,而藝廊鄰近主要街道的面向,外立面利用整片木隔柵作元素為主視覺,室內人的活動也間接成為建築物的表情,「光」在白天與夜晚,穿透與隱約之間所構成的畫面,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,讓人在空間中還多藏了一分期待。


所謂「素」的定義:就是保持本色最為美麗。

  建材多選用天然的素材,其因為時間與環境狀態而會有所變化,進而於空間展現出日本獨特的侘寂美學(wabi-sabi)。如畫廊的壁面的土牆,是由編織竹子網為土牆結構做補強,接著做官材老化處理,用布把土牆往內推磨,讓後面的竹網結構可以隱約的顯露出來。牆面質樸天然的質地,搭配陶磚地板在乾淨中不失其溫度。

  同時,基地左半部和室空間,建築物的外觀利用燒過的杉木「燒杉」拼貼而成。室內也選用傳統和紙拉門,加上表面光滑的火山堆積沉積物「十和田石」打造衛浴空間。自然材質與自然變化的相遇,帶來盎然生氣。


生存當然美好,但死亡並不代表在生存的這件事上遭受失敗,而應該被視為「生存的另一種美妙形式」才是。…「金繼」-針對破損陶瓷的修復技法,在裂紋部分使用金粉做修復,破損部位的修復痕跡反而呈現了獨特美感。

  當原空間中有不同程度毀損的建築元素,保留其仍可使用的部分,使其創造出新的生命。在畫廊柱子的修補上,就是以上述「金繼」的概念,用傳統木作工法「金輪繼」,與新的木料完全手工打造接合,歷史的痕跡在此顯露無遺。

  「京寛堂」作為京都在地美學交流與職人分享的平台,歷經半年的設計與一年工程期,最終表現出能依附著京都美學秩序感,同時帶給大家美與愉悅感受的空間,重新融合進當地,展現出僕人美學實踐町家新風貌。就如同書裡最後一個關鍵字提到的:「日本人是為著社會調和與秩序感而生,在換言之,是為著美而活,為著好心情而活。」

 

主要設計:李靜敏、Albert Shi ;森田一弥、吉川青

空間性質

展覽空間,招待會所

空間面積

母屋 60.2 ㎡ / 18.2坪;子屋 23.9 ㎡ / 7.2 坪。 前院 19.8 ㎡ / 6 坪;後院 24.7 ㎡ / 7.5 坪。

主要建材

土壁、杉皮、杉木、焼杉、和紙、陶磚(敷瓦)、十和田石、漆喰、吉野杉、栗木地板、御影石、陶製手把、燻瓦、古材

應落位置

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泉湧寺門前町11-3

完工日期

2019 年 元 月